末位淘汰,最好不要东施效颦末位淘汰,最好不要东施效颦—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南橘北枳味道不一我常说:知道要做什么,先多问几个为什么? 而对于末位淘汰这样的绩效管理手段的实施,就如前两天说的自我介绍一样,是否在执行中会变样? 是否如上林老师说的绩效管理犹如天书一样,虽然高大上,但实际等于乘号? 看别人家末位淘汰得激励效果显著,一定要看到人家企业的基础是什么。不同企业的情况不一样,其执行末位淘汰的目的可能完全不一样。 只有搞清楚目的,才能有针对性的实施更有效的激励手段,包括末位淘汰这样的绩效管理手段。 一、末位淘汰的目的是什么? 一般实施末位淘汰的企业至少应该有以下目的之一: 1、人多,需要淘汰。——大部分企业的实际需求。 企业由于前期业务量的大力突击拓展,在后期稳定局势后,发现有不少人员已经是处于劳动力多余的情况。 或者是由于企业的业务发展不良,导致销售与管理人员显得过多。需要缩减人力,满足精英人员的保底业务。 或者是企业进行组织瘦身,需要调整缩减编制。往往是由于增加了自动化管理系统而导致人力的多余。 2、动力不足,需要压力。——职场的丛林法则。 对于人生,都想将自己的短短数十年过得轻松逍遥自在。所以在前期一定要打下好的基础。 所有的职场专家都会告诉你:在职场犹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你不努力,停滞不前,人家在前进,你就只有逐步淘汰。 而大部分企业同样会给实施末位淘汰冠以一个好听的名头——为了提升大家的积极性,提升大家的绩效。 而事实也可能就是这样:今天不努力工作,明天努力找工作。 因此,以刀枪加身来逼迫你必须努力。否则,你将不能在企业看到第二天的厂旗升起。 这是一种血淋淋的丛林法则,也是现实的发展需求。 而所有的这些理由,手段,其最终目的一定要有: 提升企业现有资源使用的性价比,也就是要压榨出更多的价值来。以此有效使组织绩效会不断的提升,而不仅是保持。 二、末位淘汰会起到的效果可能是什么? 很多企业实施末位淘汰,也许目的设计很好,但却可能最终没有什么进步,甚至效果相反。 1、想要鼓励大家做出更好绩效。——绩效提升了,净利润差了 但事实上,因为末位淘汰是基于绩效考核的成绩。为此,不少人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绩效成绩。 从制定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就会想法往自己个人有利的方向去争取,甚至制定。(当然在其中会出现不断的博弈,在此不多说) 目标:选择易实现的目标。 规则:考核的方法和规则进行偏向(部分老板不一定懂绩效管理)。 沟通:需要确认目标,却会找理由再三拖延,有可能导致最后不认可。 实施:上下游合作的偏高数据经常会出现。 评估:为绩效客观理由层不穷。而没有企业能避免出现的影响绩效的因素。 改进:优化绩效再一次让企业被套路进更合理的个人化。 这样的行为也许不应该,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。找得到理由,你就没有话说。 2、想减少人力成本占比,提升资源使用效益。——招培生产成本会增加。 如果企业想通过减少人员来实现。如果是真的多人,人力成本倒还是可能会真的有所减少。 但如果是抱着换更优质血液的目的实施的话,则可能得不偿失。 因此,在实施之初,一定要评估自己的员工能力水平在市场上是什么水平。不要自己淘汰的都是些市场上的高手。而你还要新招人进来培训,还要承担新手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新人试错成本。 3、想要施压提升团队能力水平。——却造成人人自危,文化偿失。 在新中国以前,我们都知道国共两党在带部队上的不同方针。国民党用的是抓壮丁的强迫行为,共产党用的是打土豪分田地的诱惑行为。 一个逼到大家更能干。一个让你主动干。 以外力驱动最后带来的的效果就是战斗力的严重不平衡。最终我们的党获得大胜,而国民党败走台湾。 在企业同样如此。如果末尾淘汰这样的强制行为,来倒逼大家提升,有的人才就不一定会适应这样的文化,因此离开的选择可能就会大了很多。 因为,他无法保证一直能在高个子当中,一直是更高的那个。 危机,会让人有压力。但危机,同样不会让人舒适。而追求舒适是人的天性,因此,人人自危不是不可能。 三、实施末位淘汰需要什么条件? 有人说,你说得那么没有作用,甚至是反作用。为什么那些有名的企业如BAT都会在用。 就如,开篇说的,基础不一样,实施的目的不一样。实施末位淘汰一定要有强大的基础。 一是现有人员能力与精力足够。 对于人员是真的有富余的企业,实施末位淘汰,当然可以毫无顾虑。因为,连续两轮淘汰走了,正好是现在企业需要的人力了。 因为,企业不需要考虑招人替代,不会再产生后来的招培度错等成本。 二是拥有成熟的招聘体系与渠道。能保证及时招到人。 如果企业是一个非常有名气,对企业的前途也非常的有把握。在拥有一套成熟的招聘体系与招聘渠道的时候。他们也可以放心的实施。 因为,他们的企业不愁收不来人,很多名校都会与他们合作。很多人才都想去他们的企业。就如现在的BAT各类名企,不仅名声响亮,还实力强劲,前途远大。 三是有良好的经济做保证做淘汰的离职成本与招聘成本,培训成本。 就算企业现在没有名气。但耐不住人家有钱啊。他不怕亏,也没有想过暂时要盈利。只想通过末位淘汰能真的发现适应企业文化的人才。然后才收工真正的做企业发展。 这样的任性企业,往往在背后都会有那些大鳄在支撑。要的是能抗压的精英。 四、实施末位淘汰需要注意什么? 其实实施末位淘汰,就是减人增效。但我们还是需要注意几个问题: 1、淘汰的人是否合法淘汰? 这需要我们在淘汰的标准制订上合理合法。且要做到先说断后不乱,要在劳动合同上进行一定的明确:如依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可以实施培训或岗位调整。如培训、调整后还不合格。可以解除合同。 2、正确评估自己员工能力水平在市场上的占位如何? 如果超高,那就是淘汰的都是优秀的人。这不划算。可以调岗,做惩罚。 而这样的可能并不是不存在,话说的牛尾与鸡头,就是这个道理。 3、参考的绩效参数是否考核到真实的能力? 在很多时候,我们在设置绩效考核的时候,往往都会只考核一两个方面。而人的能力千差百怪。 就如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一样,用人也当用其长。而绩效考核我们能发现员工的所有能力吗?不能。甚至有时绩效目标往往设置得与员工能力相关度并不高,都有可能。 因此绩效考核涉及的能力角度往往都不够真实和全面。只是通过一次考核就进行淘汰实在有失客观。 当然,任性的就不讲。 小结: 要实施末位淘汰,需要我们有承担淘汰的后果的能力。而这样的能力,需要对自己的企业资源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估。
上一篇: 别因你的着装打扮让你跌出职场高价值区
下一篇: 我屮艸芔茻、又双叒叕让火星人给怼了
|